行业标准网
ICS 91.120.25 P 15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308—2012 地震仪器烈度表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2012 - 11 - 27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03 - 01 实施 发 布 DB3 5/T 1308 — 2012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地震观测仪器和地震台站 ............................................................ 2 5 地震仪器烈度计算方法 .............................................................. 2 6 地震仪器烈度等级划分 .............................................................. 3 6.1 6.2 数量词的界定 .................................................................. 3 地震仪器烈度表 ................................................................ 3 参考文献 ............................................................................. 5 I DB3 5/T 1308—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星、梁静、张红才、韦永祥、王庆堂、池明霞、李军、康兰池、马强、林臻 毅、朱海燕、陈绯雯、廖诗荣、邱毅、洪星。 II DB3 5/T 1308 — 2012 地震仪器烈度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仪器烈度的术语和定义、地震观测仪器和台站、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发生后福建省内的烈度速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531.1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1部分:测震 GB/T 24335-2009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DB/T 10 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 DB/T 1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测震台站 DB/T 17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强震动台站 DB/T 21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常用技术参数表述与测试方法 DB/T 22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震仪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GB/T 17742-2008,定义2.1] 3.2 地震动 ground motion 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 [GB/T 18207.2-2005,定义6.1.1] 3.3 地震仪器烈度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根据仪器观测记录得到的地面震动的强弱程度。 3.4 持续时间 duration 地震动时程中,超过某一幅值(绝对或相对值)的地震动时间段长度。 [JGJ/T 97-2011,定义3.2.30] 3.5 加速度时程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1 DB35/T 1308— 2012 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 3.6 等效峰值加速度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中,持续时间超过某一水平的地震动幅值。 4 地震观测仪器和地震台站 4.1 4.2 5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应符合 DB/T 10、DB/T 21、DB/T 22 的规定。 地震台站建设及环境等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19531.1、DB/T 16、DB/T 17 的规定。 地震仪器烈度计算方法 5.1 采用幅值滤波器对三分向加速度时程进行 0.30-3.00 Hz 无相移带通滤波。三分向地震动加速度时 程由地震观测仪器记录得到。该滤波器表达式为: 12.87 f 6 + 16.65 f 4 ...................... (1) H( f ) = 8 f + 9.18 f 6 + 20.77 f 4 − 1.34 f 2 + 0.13 式中: H(ƒ)——幅值滤波器的系统函数; ƒ ——自振频率,单位为赫兹(Hz)。 5.2 采用公式(2)计算合成加速度时程。 2 a = aew + ans2 + aud2 ................................... (2) 式中: a ——合成加速度时程; aew ——滤波后东西向加速度时程; ans ——滤波后北南向加速度时程; aud ——滤波后垂直向加速度时程。 5.3 将等效峰值加速度 A0.5 代入式(3)中计算: I i = 2.71× log10 ( A0.5 ) + 7.81 ............................... (3) 式中: Ii ——测点位置处的地震仪器烈度计算值; A0.5——合成加速度时程中持续时间大于等于0.5 s时的等效峰值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m/s2)。 注:地震动会受到场地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从而引起同一地区不同位置的观测台站的地震仪器烈度计算值 的差异。 5.4 6 地震仪器烈度为公式(3)地震仪器烈度计算值四舍五入取整后的数值。 地震仪器烈度等级划分 2 DB3 5/T 1308 — 2012 6.1 数量词的界定 数量词采用个别、少数、多数、大多数和绝大多数,其范围界定如下: a) “个别”为 10%以下; b) “少数”为 10%~45%; c) “多数”为 40%~70%; d) “大多数”为 60%~90%; e) “绝大多数”为 80%以上。 6.2 地震仪器烈度表 地震仪器烈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用阿拉伯数字1-12表示。地震仪器烈度等级及潜在危害与人的感 觉见表1。 表1 地震仪 等效峰值加速度 器烈度 m/s2 1 (≤0.47×10-2) 地震仪器烈度表 地震潜在危害与人的感觉 人的感觉 建(构)筑物 其他震害 危害 无感 —— —— 室内个别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 ——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 悬挂物微动 -2 2 3 4 0.72×10 (0.48×10-2~1.10×10-2) 1.68×10-2 (1.11×10-2~2.57×10-2) 3.93×10-2 -2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 -2 (2.58×10 ~6.01×10 ) -2 5 6 7 8 9 10 9.19×10 -2 室内绝大多数、室外多数人有感 -2 (6.02×10 ~14.05×10 ) 21.48×10-2 (14.06×10-2~32.86×10-2) 50.25×10 -2 (32.87×10-2~76.84×10-2) 1.18 (76.85×10-2~1.80) 2.75 (1.81~4.20) 6.43 (4.21~9.83) 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多数人站立不稳,少数人惊逃户 外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 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 员有感觉 —— 基本完好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 作响 悬挂物大幅度晃动,不 稳定器物摇动或翻倒 家具和物品移动;河岸 轻微破坏 和松软土出现裂缝,饱 和沙层出现喷砂冒水 物体从架子上掉落;河 轻微破坏和/ 岸出现塌方,饱和沙层 或中等破坏 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 地裂缝较多 干硬土上出现裂缝,饱 多数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 和沙层绝大多数喷砂 冒水 干硬土上出现裂缝,可 行动的人摔倒 严重破坏 见岩层裂缝、错动,滑 坡、塌方常见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于不稳 定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 感 严重破坏和/ 山崩和地震裂缝出现, 或毁坏 基岩上拱桥破坏 3 DB35/T 1308— 2012 表 1(续) 地震仪 等效峰值加速度 器烈度 m/s2 11 12 15.04 (9.84-22.98) (≥22.99) 地震潜在危害与人的感觉 人的感觉 建(构)筑物 其他震害 危害 —— 毁坏 —— 毁坏 地震断裂延续很大, 大量山崩滑坡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 改观 注1:表中给出的“等效峰值加速度”是中间值,括弧内给出的是变动范围。 注2:表中“建(构)筑物危害”的危害等级参照GB/T 24335-2009的规定进行划分。 注3:地震造成的破坏会受到地震动特性(如幅值、频谱、持续时间等)、建(构)筑物类型等因素的综合 影响,从而引起地震仪器烈度相同地区遭受的破坏情况的差异。 A 4 DB3 5/T 1308 — 2012 参 [1] [2] [3] [4] [5] [6] [7] 考 文 献 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技术规程,2005 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8207.1 防震减灾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207.2-2005 防震减灾术语 第二部分:专业术语 JGJ/T 97-2011 工程抗震术语标准 DB/T 25-2008 地震观测量与单位 气象厅烈度阶级表(日),1

pdf文档 DB35-T 1308-2012 地震仪器烈度表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308-2012 地震仪器烈度表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308-2012 地震仪器烈度表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308-2012 地震仪器烈度表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0:46:3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