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91.080 P20 DB32 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 3709—2019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s mitigation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2020-03-01 实施 2019-12 -16 发布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 厅 发 布 DB32/ 3709-2019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3 5 规划与选址 ........................................................................ 5 6 专项设计 .......................................................................... 8 7 避难建筑 ......................................................................... 13 8 功能维护与启用 ................................................................... 1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避难场所项目设置要求 ........................................... 1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应急转换 ....................................................... 2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应急避难标识 ................................................... 23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专项功能校验标准 ............................................... 26 I DB32/ 3709-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计处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计处、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江苏省民防局 工程管理处、江苏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泰州市住 房和城乡建设局、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东辉、朱东风、周 慧、王有根、王志涛、从卫民、乔 鹏、朱菊燕、江 涛、 李 鸣、李 浩、杨文杰、顾新华。 II DB32/ 3709-2019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灾避难场所规划和选址、专项设计、避难建筑以及功能维护与启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及其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1143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GB 5041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灾避难场所 disaster mitigation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预先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具备服务城市级和责任区级应 急功能用于因灾害产生的避难人员生活保障及集中救援的避难场地及避难建筑。简称避难场所。 3.2 防灾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urban planning of disaster mitigation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对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进行布局选址,确定避难场所建设规模、建设要求、配套设施和建设时序的专 项规划。规划形式可为防灾规划的避难场所专篇或专项编制的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包括城市抗震防 灾规划的避难场所专篇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等。 3.3 1 DB32/ 3709-2019 紧急避难场所 emergency evacuation and embarkation shelter 用于避难人员就近紧急或临时避难的场所,用于避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3.4 固定避难场所 resisdent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具备避难宿住功能和相应配套设施,用于避难人员固定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避难场所。 3.5 中心避难场所 central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具备用于城镇或城镇分区的城市级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分发、综合应急医疗卫生救护、专业救 灾队伍驻扎等功能的固定避难场所。 3.6 避难场所责任区 area of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service 避难场所的应急避难宿住功能指定服务范围,该服务范围内的避难人员被指定使用场所内的应急避 难宿住设施和相应的配套应急设施。 3.7 有效避难面积 effective area for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避难场所内除服务于城镇或城镇分区的城市级应急指挥、医疗卫生救护、物资储备及分发、专业救 灾队伍驻扎等应急功能占用的面积之外,用于人员安全避难的避难宿住区及其配套应急设施的面积。 3.8 应急保障基础设施 emergency function-ensuring infrastructures for disaster response 灾害发生前在城镇和避难场所已经设置的,能保障应急救援和抢险避难的应急供电、供水、交通、 通信等基础设施。 3.9 应急辅助设施 supplementary faciliti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为避难单元配置的,用于保障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避难单元运行的配套工程设施,以及满足避难人 员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卫生间、盥洗室、医疗卫生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开水间等应急公共服 务设施。 3.10 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 equipment and commoditi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用于保障应急保障基础和应急辅助设施运行以及避难人员基本生活的相关设备和物资。 3.11 单人平均净使用面积 per capita net sheltering area 2 DB32/ 3709-2019 供单个避难人员宿住或休息的空间在水平地面的人均投影面积。 3.12 避难建筑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structure 避难场所内为避难人员提供宿住或休息和其他应急保障及使用功能的建筑。 3.13 设定防御标准 criteria for scenario disaster prevention 避难场所设计所需依据的高于一般工程抗灾设防标准的设防水准或灾害影响水平。 3.14 设定最大灾害效应 scenario maximum disaster impact 通过对各灾种设定灾害风险进行综合防灾评估确定的,作为确定城镇防灾避难场所及应急保障基础 设施部署设计依据的最大灾害影响。 3.15 应急通道有效宽度 effective width of emergency route 按照设定防御标准,扣除应急通道及两侧建(构)筑物灾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影响范围,用于保障灾 后应急通道上救灾车辆通行的通道宽度。 3.16 专项功能校验 verifing the special function 对防灾避难场所的应急功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检验与校核。 4 基本要求 4.1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统筹规划,平灾结 合,综合利用,安全有效。 4.2 避难场所可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 4.3 新建、改建或扩建学校、绿地、广场、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应根据城镇规划及工程建设标准 要求按照防灾避难场所配套建设。 4.4 避难场所建设应保障城镇遭受设定防御标准灾害影响下的避难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设定防御标准所对应的地震影响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相应的罕遇地震影响,且不应低 于 7 度地震影响; ——避难场所宜处于城镇防洪保护区。处于防洪保护区之外的避难场所场地地面标高确定应按该地 区历史最大洪水水位考虑,其安全超高不宜低于 0.5m; ——避难场所排涝设施设计降雨重现期,Ⅰ级应急保障不宜低于 10 年,Ⅱ级不宜低于 5 年; ——考虑风灾避难的避难建筑应确保围护结构在不低于安全防护时间内不发生破坏; 3 DB32/ 3709-2019 ——避难场所的规模应考虑建筑工程可能破坏和潜在次生灾害影响,按满足其服务范围内设定防御 标准核算避难人口的需要来确定。 4.5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应以防灾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为依据,防灾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应根据城镇总体规 划、防御目标或设防标准等变化情况定期评估修编。 4.6 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应以避难规模及其分布情况评估为依据,合理安排避难场所布局,配
DB32- 3709-2019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江苏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9:47:1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