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
(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第三章 野生动物危害预防管理
第四章 监督执法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
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推进首都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
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
-1-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健康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
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野生动
物危害预防,及其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规定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指野生动物的整体(含
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
渔业、畜牧、传染病防治、动物防疫、实验动物管理、进出
境动植物检疫等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坚持依法保护、禁止滥食、
保障安全、全面监管的原则,鼓励依法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培育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的领导,建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将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
核体系,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
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区园林绿化和农业农村部门(以下统称为野生
动物主管部门)分别负责陆生野生动物和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管
理工作。
-2-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公安、交通、邮政管理等有关政
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的理念,履行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不 得违法从事
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性行为 ,
不得违法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 捐赠、资助、志愿服务、提出意见
建议等方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活动。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及其
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公开 信息,制定和实施公众参与的措施。
支持社会公益组织依法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造
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第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新闻媒体、学校应
当积极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 宣传、教育,引导
全社会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移风易俗,革除滥食
野生动物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每年的4月为本市野生动物保护 宣传月,4月的第3周为爱
鸟周。
第八条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 毗邻省市的协作,
联合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调查、名录制定、收容救护、疫源
疫病监测、监督执法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3-第二章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第九条 本市依法对野生动物实行分 级分类保护。
本市严格按照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有重
要生态、科学、社会 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对珍贵、濒危的
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 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实 施重
点保护和有针对性保护。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息 繁衍的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外的野生动物,制定《北京市重 点保护野
生动物名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实施重点保护。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统称为 列入名录的
野生动物。
第十条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当会 同规划自然资源、生态
环境、水务等有关部门,对野生动物的物 种、数量、分布、生存
环境、主要威胁因素、人工繁育等情况进行日常动态监测,建立
健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档案和数据库,每五年组织一次野生动
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根据监测和普查结果,开展野生动物及
其栖息地保护评估,适时提出《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调整方案。
-4-第十一条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当会 同发展改革、生态环
境、水务等有关部门 编制全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 划,经
市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保护规划应当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相协调,并符合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当 落实保护规划的相关内容。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 划应当包括保护对象、栖息地修
复、种群恢复、迁徙洄游通道和生态廊道建设等内容。
第十二条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根据全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
地保护规划,编制并公布本市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明确野
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范围,确定并公布管理机构或者责任单位。
对本市野生动物重 要栖息地名录以外的区域且有列入名录的
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由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确定并公 布管理机
构或者责任单位。
第十三条 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机 构或者责任单位,应当采
取下列措施保护野生动物:
(一)制定并实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制 度;
(二)设置野生动物保护标识牌,明确保护范围、物种和级
别;
(三)采取种植食源植物,建立生态岛或者保育区,配置巢
箱、鸟食台、饮水槽等多种方式,营造适宜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
-5-环境;
(四)避免开展影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环境的芦苇收割、植
被修剪、农药喷洒等活动;
(五)制止追逐、惊扰、随意投食、引诱拍摄、制造高分贝
噪声、闪烁射灯等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
(六)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确定的其 他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设立的野生动物 收容救护机构
或者委托的相关机构,负责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负责 组织制定本市野生动物 收容救护技
术规范,并公布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或者受托机构信息。
第十五条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或者受托机构开展野生动
物收容救护工作,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收容救护档案,记录种类、数量、措施和状况等
信息;
(二)执行国家和本市收容救护技术规范;
(三)提供适合生息繁衍的必要空间和卫生健康条件;
(四)不得虐待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
(五)不得以收容救护为名从事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法
律法规规定的禁止行为 ;
(六)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处 置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
-6-(七)定期向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报告收容救护情况。
第十六条 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可以会同有关社会团体根据野
生动物保护等需要,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野生动物 放归、增殖放
流活动。
禁止擅自实施放生活动。
第三章 野生动物危害预防管理
第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园林绿化、农业农村、生态
环境、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应当 采取措施,预防、控制野生动物
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业、林业生 产。
第十八条 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 需要,在野生动
物集中分布区域、迁徙洄游通道、人工繁育场所、收容救护场所,
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较大的场所,设立野生动物疫 源
疫病监测站点,组织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测和预报等
工作。
第十九条 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及 时互相
通报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风险以及相关信息。
第二十条 发现野生动物疫情可能感染人群的,卫生健康部
门应当对区域内易 感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
-7-施;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应 急预案的
规定,由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采取应急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防止野
生动物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因采取防控措施误捕、误伤野
生动物的,应当及 时放归或者采取收容救 护措施。因保护列入名
录的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由区
人民政府给予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本市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
第二十二条 禁止猎捕、猎杀列入名录的野生动物,禁止以
食用为目的猎捕、猎杀其他陆生野生动物,但因科学研究、种群
调控、疫源疫病监测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特殊情况除外,具体
管理办法由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人工繁育列入名录的野生动物仅限于科学研究、
物种保护、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
因前款规定的特殊情况从事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活动的单位,
应当向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申请人工繁育许可证,按照许可证载
明的地点和物种从事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活动。
禁止在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设立陆生野生动物人工 繁育场所。
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当及 时公开获准从事人工繁育野生动
-8-
法律法规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2020-04-24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考人生 于 2023-12-24 04:55:14上传分享